16 2 月 2016

好輪更要配好胎-最速配VISION輪組的輪胎

黑嘛嘛又細又窄的輪胎,大概是自行車中重要性最被低估的零件,但實際上卻恰好相反,升級一條好輪胎反而最是能提升舒適性跟速度。至於什麼是一條好輪胎呢?基本上除了可提升速度與舒適性外,也具備相當程度的防爆性。問題是,要選擇一條適合你的車胎可是大有學問,得根據騎乘路線來選擇胎寬及胎壓。覺得很深奧難懂嗎?沒關係,透過以下的選胎指南,讓你化繁為簡選到一條好胎。

輪胎的型式

現行有三種形式的輪胎系統,以下分別介紹:

Clincher:是現行最常見的輪胎型式,由輪胎的胎唇勾在輪框的邊框,因此又稱為開口胎。由於此系統具有可快速拆換的特性,萬一出門騎車半路爆胎也不怕,換一條內胎即可繼續奔馳,也因此最被主流大眾接受。

Tubular:管狀胎或是俗稱管胎,此種系統是直接將內胎縫在外胎的內緣,並透過管胎專用膠或專用雙面膠來貼合到輪框。它的好處是可以將胎壓打得更高,據說能降低滾動阻力、速度更快,也因此向來是比賽時的首選,但因為不易拆換的先天問題,並不適合作為日常訓練用,萬一半路爆胎可就頭大了。

Tubeless:無內胎車胎,此系統直接將無內胎專用外胎裝上車框,並灌入適量的補胎液即可打氣,不再需要安裝內胎。好處在於由於補胎液的加持,因此有絕佳的防爆性,但通常無內胎車胎為求更佳的氣密性,因此胎體會做得比較緊實,使得在拆裝上較為困難。

現行Vision輪組系列大多對應於Clincher或Tubular系統,例如大受好評的Metron 40。

Metron 40 Clincher款:車框具有溝槽並標配內襯帶。

Metron 40 Tubular款:同樣為40mm的碳纖維車框,但管胎版的內框為平滑面,利於管胎貼合。

輪胎寬度

基本上,公路車的輪胎寬度可分為三種:23mm、25mm、28mm。這三種胎寬各有強項,23mm適合一般公路競賽,而25mm及28mm則適合征戰崎嶇不平的路況。特別像是Paris-Roubaix以石板路聞名的古典賽,最適合派28mm胖胖胎上場。

然而,近來在實驗測試中發現25mm車胎比起23mm車胎,可降低滾動阻力並做出更漂亮的數據,使得25mm車胎在賽場上的能見度大幅提升。除了較低的滾動阻力,25mm車胎在行經糟糕路況時的舒適性也更佳。心動想升級了嗎?請先確認車架後叉可否容納25mm或28mm這類的胖胖胎。

Vision輪組可對應於各式胖胖胎,例如適用於訓練及小比賽的Team 30就非常適合25mm車胎。再談到高框碳纖板輪,例如Metron 81就可使用前23mm/後25mm車胎。這樣的配置可達到空力、速度、舒適性的絕佳平衡點。

胎壓該打多少

每條車胎的胎壁上都會標註胎壓建議量。一般來說,Clincher車胎的最高胎壓建議值為116psi (8bar)。胎壓打得高,可降低車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也就是降低滾動阻力。但是,在路上不斷滾動的車胎要考量到許多外在因素,也因此各方對於胎壓該打多少也有不同的論點,例如說胎壓打得太高,在行經不平整的路面容易彈跳,反而降低了傳動效率。但是,如果胎壓不足也會有問題-特別是當胎壓低於90psi (6.2bar)時容易發生蛇咬爆胎,但低胎壓也並非毫無用處,例如在下雨時可以發揮較佳的抓地力。綜上所述,我們建議合適的胎壓應該介於95-100psi,以此作為基準點再根據騎乘型態來微調。總而言之,就是取得速度與舒適性的平衡。

此外,也要考慮騎士的體重,重量級騎士比起羽量級騎士會需要較高的胎壓。你可用以下算式作為基準點:將騎士體重(公斤)除以10,即可換算出適當的胎壓bar值。

依季節來選輪胎​​​​​​​

最後,不同的季節也需要不同特性的輪胎。例如在冬天,由於路面上的枯枝落葉較多提升了爆胎的機率,這時候就該選購防爆能力較佳的胎款。然而,有一好就沒兩好,防爆的車胎通常會重一些,例如低階防爆車胎通常橡膠層較為厚實;而高階款則會在胎面及胎壁上運用克維拉(Kevlar)防彈纖維。

還有啊!請愛用光頭胎,它雖然光禿禿但卻有著更佳的接地面積與抓地力。
至於汽車的輪胎為何要設計成有胎溝紋路呢?因為汽車的速度可高達百公里,行經積水區胎溝來不及排水會形成水漂效應。

來到豔陽高照的夏天,這時候爆胎的機率少了,追風的時間多了,這時候高TPI (Thread Per Inch,織網密度)的車胎就能派上用場。TPI 越高,代表一英吋內的纖維數量越多,填補縫隙所需的橡膠就更少,帶來降低滾動阻力及提升速度的優點。但要注意的是,高TPI織網罩的強度較差,也因此爆胎的機率相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