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3 月 2017

碟煞與C夾怎麼選?聽聽職業車壇的觀點

自2015年底開始,掌管國際競賽事務的老大哥UCI (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開始嘗試將碟煞制動系統導入公路車競賽,但才試運行不到四個月就發生震驚車壇的碟煞傷人事件-當時效力於Movistar車隊的選手Francisco Ventoso於2016 Paris-Roubaix古典賽發生嚴重事故,並且當時謠傳是由如利刃般的碟煞所致,一時之間職業車壇認為碟煞是競賽時猶如血滴子般的凶器,也為此UCI在未察明事實之前,第一時間就暫停碟煞公路車上賽道的計畫。

直至2017,UCI才有條件開放並重啟碟煞公路車上賽道,其中一些規定「例如碟盤不可有任何銳角,並且儘可能將碟盤鈍化或甚至是加上保護套等,為的是降低摔車時碟盤造成騎士嚴重的傷害。」當然上述規定是立意良好,任何能保障騎士安全的規定都應該確實落實,但是其實自行車上的齒盤其實也像碟盤一樣危險。

回到Ventoso那場血光四濺的古典賽,究竟傷害是否為碟煞所造成至今眾說紛云。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當天該場比賽僅有八名選手使用碟煞,並且這八人都未捲入摔車事故。此外,Ventoso在與其他騎士擦撞後是傷到左膝蓋,而要注意的是碟煞是裝在輪組左側,因此這樣的傷勢實在不太可能是由碟盤所傷,反而比較可能是由裝在車架右側的齒盤所導致。

今年二月在環阿布達比時也發生類似的碟煞傷人事件。Owain Doull (Team Sky車隊)在賽後發現他的車鞋有一道明顯的割傷,推測凶手很可能是猶如利刃般的碟盤,並且進一步推論這是騎乘碟煞車款的Marcel Kittel (Quick-Step)所致。同樣情況,根據賽後的事故分析,Doull的傷勢實在不可能是由碟煞所致。但在事實未明朗之前,Kittel隨即在事故後的第二天改用C夾車款,卻依舊還是抵擋不了碟煞傷人的議題持續發燒。

好吧!我們先暫且不管掌控競賽事務的老大哥UCI究竟何時會全面接受碟煞科技;另一方面,對於一般休閒騎士或是不參加UCI競賽的專業騎士,事實上在好久以前就擁抱公路車碟煞了。以下我們逐條介紹碟煞公路車的優勢。

碟煞的美麗

碟煞,特別是指油壓碟煞,可以為騎士帶來更優越的制動力並且在按壓變把時也變得更輕鬆省力,其他還有可預期的線性煞車反應以及無畏風雨為騎士提供全天候的制動力,也當然在抗泥排沙上的表現特別優秀。由於碟煞系統在輪圈上不再需要使用煞車面,因此碟煞專用的框體可以做得更輕、更薄,也更不會造成輪框的任何磨損。綜上所述,升級碟煞系統後使用碟煞專用輪組,從此以後你的輪組不再是消磨品,或至少說不必擔心煞車面磨損的問題了。

碟煞的憂愁

碟煞科技雖然好處多多,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由於碟煞先天結構的關係,很容易發生碟盤偏心需要重新校正,並且在煞車制動時碟盤會帶來驚人的側向扭力,而這些問題並不會發生在C夾系統。幸好,透過科技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例如將前叉、後上叉、後下叉施以強化處理,而在輪軸鎖固處改用更強更粗的貫通軸系統。

對碟煞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在於經過長時間的高速制動後會產生高溫,要將自行車減速必須將動能轉為熱能,並且隨著煞力加大,升溫越快。在最極端的操控環境下,高溫有可能造成碟煞系統失效或是影響到制動力。為此,各車廠也是祭出不同降溫的設計,例如碟盤採用複合材質,在車架後三角加裝像是鯊魚鰭般的散熱片,這些方法都能有效降溫。

碟煞的缺點​​​​​​​

碟盤就像其他自行車上容易造成身體傷害的零組件,例如齒盤、踏板、幅條、彎把等,容易在發生集團摔車時刺傷別人,還有一個問題是在於碟煞在經過長時間使用後容易產生高溫,碟片在經過長時間下坡後溫度可以來到100度以上,若發生集團摔車有可能會造成其他騎士燙傷。

C夾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

當然有。C夾雖然存在已久,卻是經典不敗的極簡設計,又輕又便宜是它的最大優勢,例如FSA K-Force以及SL-K夾器都是理想的選擇。碟煞與C夾單純以性能來評比,碟煞肯定是未來趨勢,也雖然說會犧牲掉一些輕量化,但現時的材質科技例如碳纖維以及鋁合金都可達到漂亮的輕量化表現。還有目前UCI尚未放寬車輛最低限量6.8公斤的規定,而目前市售最輕量的量產車已經下探4.4公斤,在如此羽量化的車裝使用碟煞系統增加個幾百克,整體依舊輕量。

碟煞與C夾怎麼選?這話題在接下來幾年肯定備受熱議,因為對於選手而言,除了性能與安全性等問題,更存在著個人喜好及情緒上的連結。究竟最終的局面是否會由碟煞來取代C夾成為制動市場上的霸主,就隨著時間的發酵來看誰是最後贏家吧!也請密切注意Vision所贊助的世巡賽及職業洲際車隊,來看他們的戰駒裝備是否也會跟著改變。